选择大于努力,毕业生如何职业规划和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对这句话能更深有体感的时候大概率情况下已经在社会上历练七八年的时候了,同样的大学,同样的专业,在工作七八年之后就会差距非常明显。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仅仅是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职业选择如此重要,那到底应该怎么做职业规划和选择呢?
首先,对于一个毕业生,提前对各个职业的基本属性、特征、未来的赛道空间和该职业对人胜任能力的要求有初步的认知和调研,真心是一件非常应该的事情,但很多人没有基本的直觉和认知,走了很多冤枉路,甚至枉费了自己的才华。这块的认知林林总总,简单举例一两个核心的:
(1)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销售类和研发类职位最赚钱。
为什么呢?小时候我们学过政治课上的教导,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销售类和研发类职位就属于典型的初次分配环节。销售类职位99%的企业很重视,是因为这类职位直接涉及到了公司的财富收入来源,企业的本质是盈利,凡是有伟大前景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视销售端的,只有销售收入来源的不断扩大,企业才能逐步伟大非凡。以前阿里出名的中共铁军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研发类职位也很赚钱,是因为这类职位的门槛高,是需要受过很多教育和在该块专业领域非常有积累的人才能胜任的,因为漫长的学习和对逻辑能力、数学能力的严格要求造成了该领域的人才门槛高、稀缺和收入高。剩下的职能相关类职位,也有能赚到很多钱的,这部分内卷的厉害,就是在这个细分职业领域里面,最顶端、最优秀的那部分人能赚到很多钱,是因为企业在收入的再次分配中,这部分是辅助支持部门,同时每个板块又不可或缺,就只能分配给该职能板块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
(2)同时,你所在行业的利润空间、所在地理区域特质等因素也直接涉及到了这个行业的人的收入,比如在现在,方便面等快消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利润空间已经很低了。互联网行业的势头和利润空间很猛。金融行业因为国家整治,专业属性越来越强,非专业属性这块的利润空间就很低。地产处于下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薪酬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传统的制造行业薪酬就比较处于劣势。甚至每个区域的经济都具有产业特征性。北京的互联网产业属性就很强。上海、杭州的电商和快消属性、航运属性就很强。
其次,熟悉了行业、区域特征、职业特性等因素,这都是构成外界有什么这一维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些外界和你有什么关系?因此这就引出择业的关键点:结合自己的性格特质和优劣势,来用自己所长,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例如:销售类职位对人的情商、自驱力和目标感要求比较高,研发类对人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谁都想赚钱高,这些职位很好,是否是适合你的?那么就结合自己的性格、优劣势和自己的特质来选择,而不能跟风。例如:一个马虎、大大咧咧的人,做财务类的工作就很有瑕疵;一个表达自己都很困难,没有沟通感知力的人,做销售类职位就很有挑战;一个细致、特别具有照顾人精神的人就很适合员工关系、客户服务类的职位;一个有观察能力、解决问题和深入思考能力,并且有商业敏感度的人就很适合做产品类的职位。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赛道,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坚持。很多人一会儿做人力,一会儿做销售,一会儿做投资。也有的人一会儿做这个行业的销售,一会儿做那个行业的销售,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因为自己清清楚楚认知到了利润、区域特征等上面的因素,很多情况下是遇到了困难,就觉得这个搞不定了或者不好,走到哪里算哪里吧,而没有意识到,每个职业做到极致,都是会遇到困难的,都是需要跨越的。因为没有坚持,本来5年应该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有深度积淀的时候,但却失去了积淀的机会,来回换了好几家单位,流于表面的社会阅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朝着一处挖深井,专注、坚持本身就会产生很大的能量。

第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赛道,另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突破每个年龄阶段的局限性。能够做到突破每个年龄阶段的局限性,基本上就脱颖而出了。比如,在刚毕业的年龄,十个人里面有九个有激情的,不缺有激情的,缺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年龄段缺能够静下心来、拒绝诱惑、潜心沉淀的人,能做到这块的人,后面的职业生涯会非常的顺利,因为夯实的职业基础底层部分的内容很扎实,而且只有在一个企业沉淀5年及以上,才能真正接触到一个企业的核心,才能真正地感知其业务的本质和内核竞争力。与之相对的,一个50岁以上的人,稳重是这个年龄的特征,但做到仍然有毕业生的激情就很难。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能够做到不断地学习、不自负、不经验主义,开放心态地去解决问题,就很难得,做到后就特别容易脱颖而出!一个人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在职业生涯规划这块,永远都没有最晚的时候,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希望能够借助我十六年的招聘经验,给予有职业困惑的你一些赋能和帮助。